一些企业家所推崇的狼的精神,部队称之为战斗作风。商场竞争再激烈也比不上战场。纪实文学《中国兄弟连》,写的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战士,他是四野某部队的文工团员,下到一个普通连队体验生活。辽沈战役开始前,他所在的连队有148人,打下锦州后,只剩下19人。平津战役开始前,连队补充到148人,打下天津后,剩下22人。连队渡江后,参加围歼国民党白崇禧部的衡宝战役,战前仍是148人,战后只剩30人。可见战斗的惨烈。
狭路相逢勇者胜。部队要想取得战场上的胜利,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我军习惯称为战斗作风。
军队内部特别推崇主力部队,主力部队的官兵常有一种优越感。原因很简单,主力部队大都是战斗作风最过硬的。
战争年代,部队内部都有主力和非主力之分。主力部队一般都是部队的老底子,番号靠前,装备精良,作风过硬。非主力部队通常是由主力部队派出干部及骨干,或抽调少数连队加以组建的。
战斗中,指挥员总是将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主力部队。
主力部队任务艰巨,人员伤亡自然较多,有时,一场战斗下来,主力部队几乎打光了,一个连、一个营甚至一个团,只剩下几个人。只要还有种子,只要新提拔上来担任主官的还是原部队的干部,补充新成分,经过教育和训练,部队很快又成为响当当、硬邦邦的主力。
总之,部队优良作风一经形成,就会成为巨大的精神力量,直接影响官兵的行为。正如林彪所说:“作风就是学校,就是教员,就是指挥员,作风也会下命令。”“培养作风实际上就是培养部队的战斗力。”
三十多年前,我出差住在38军军部招待所,目睹了这样一件事:部队在大饭厅放电影,各单位整队入场,依次排开。饭厅还是老式建筑,中间有许多大柱子。有一名战士碰巧坐到柱子后面,根本看不见银幕。电影开演后,他仍然一动不动。周围的人问他,你只要前后挪挪,不就可以看到银幕吗?战士的回答很简短,让我终身难忘:“连队要求不准动。我虽然看不见,听听也受教育。”
部队的作风纪律培养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不可战胜的困难?
作风是解放军独创的一个管理概念,现代管理学尚无与之严格对应的范畴。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企业文化概念,实际上包含有作风的意思。
近些年,不少优秀企业意识到培养作风的必要。柳传志提出联想公司的管理三部曲: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其中的带队伍,主要就是指带作风。
有人以为带队伍主要是带士气,这不准确。士气通常指军队临战前和战场上的战斗情绪,它可以通过现场鼓动来激励,效果是暂时的、不稳定的。作风则是稳定的行为习惯,从根本上说,要靠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
华为公司的任正非强调,要在企业中塑造一种氛围。因为“氛围也是一种宝贵的管理资源,只有氛围,才会普及到多数人,才会形成宏大的具有相同价值观和驾驭能力的管理者队伍,才能在大规模的范围内共同推进企业进步,而不是相互抵消”。这里讲的氛围,包括管理学著作中常用的风气、人文环境等概念,实际上,类似部队所讲的作风。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