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鱼世界网导读: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3大恐龙未解之谜探索 体温肤色与速度/图 【图】”的详细内容,和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美科学家发现全身“长毛”的恐龙化石
近年来人们对恐龙表面色彩与纹饰的理解
恐龙曾是地球历史上“称王称霸”的动物,生活在中生代二亿年前,于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遗留下骨骼化石,成为研究的重要资料。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对于后来地球动物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恐龙的意义十分重大,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其中恐龙是否冷血动物?恐龙的颜色是什么?以及恐龙的奔跑速度都是令科学家十分困惑的难题,根据一些化石以及科学想象,正在攻克这些难题。
恐龙是冷血动物吗?
恐龙是冷血动物,还是温血动物?目前生物学家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都是根据当前地球上动物的现状分析的。
持冷血(变温)动物观点的学者主要的根据是,恐龙和现在爬行动物一样,属于比较低等的动物,鳄鱼、青蛙、蛇都是典型的冷血动物。这些动物的体温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升降,可以节省体能的消耗,不需要有强有力的心脏维持血液循环,也不需要皮肤上有汗腺,遇到高温时排汗,用来保持身体各部分恒定的温度。大部分冷血动物都有“冬眠”的特性,找一个温度适宜的洞穴,防止体温降到0℃以下,不然它要冻僵死掉。
主张恐龙是“冷血动物说”的学者遇到了麻烦。是啊,难道恐龙也要“冬眠”吗?那么庞大的身躯躲到哪里安身呢?冬眠期间的安全问题怎么解决?如果不“冬眠”。寒冷的冬季是冷血动物难熬的季节啊,恐龙是如何度过漫长的冬季呢?另外,即使是冷血动物,体温过高或过低时,都缺乏活力,比如鳄鱼在35℃左右温度时才能活动自如。它们通过什么方式获得最佳温度呢?主要是晒太阳,从阳光中获取能量,体温逐渐升至35℃左右。
那么,庞大的恐龙依靠什么达到最佳温度呢?如果也依靠晒太阳,则很难自圆其说,经推测最重恐龙达80吨重,如此庞然大物,依靠晒太阳升温,必须不断转动巨大身躯,晒完一面再晒另一面,简直无法想象!何况恐龙为了生存需要不断吃食物,食量非常大,总不能整天懒洋洋地晒太阳啊!
因此,另一些学者提出恐龙是“温血动物”,体温恒定,就像现在的大象。根据进化论学说,有一种恐龙是飞鸟的祖先。要知道恐龙也下蛋,和鸟一样,最近挖掘恐龙化石发现有软组织羽毛的痕迹,而鸟类都是温血动物,体温恒定,羽毛是为了御寒。这种学说似乎也有道理。
可是“温血动物说”遇到了更大的麻烦,仍是恐龙巨大身躯引起的难题,是啊,最大恐龙身高9米以上,身长20米以上,重量达80吨,需要一颗多么硕大的心脏啊!才能推动如此大量的血液,维持血液循环满足身体各部位的需求啊!即使是最简单的恐龙血液循环系统,一经画出,立即被人们断然否决,动物界绝不可能有如此威力的心脏能为其供血。
“温血动物说”遇到的另一个难题,就是“血压”问题。长颈鹿吸引了科学家,因为长颈鹿能将自己的脑袋举到离地4.5米高度,又能低头喝水,这必须有一套特殊的供血系统。因为我们有这样经验,久蹲在地猛的站起来,往往眼发黑,头发晕,就是心脏供头部血液不及时引起的。长颈鹿能将血液压到离地4.5米高处的头部,其血压是人类的2~3倍,心脏既大又厚,泵血有力,可直接送到高处。有趣的是,当它低头至地面时,颈动脉的“阀门”会自动调节血量,保持低头时头部血压的稳定,因而长颈鹿既不会出现“脑缺血”,也不会发生“脑溢血”。
问题回到恐龙身上,恐龙身高达9米,比起长颈鹿还要高一倍,需要多高的血压?需要什么样的动脉“阀门”?简直难坏了生物学家。至今“温血动物说”的科学家也无法解释:恐龙到底是如何保持“恒温”的?
恐龙是“冷血动物”,还是“温血动物”?至今仍无定论。谁也无法自圆其说,但是这个课题十分重要,对于恐龙的生活和灭绝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人们正在等待,希望能揭开这一“自然之谜”!
早期人们对白垩纪恐龙生态做的复原图
恐龙是什么颜色的?
我们看过很多有关“恐龙”的影视片,也在自然博物馆中看见“恐龙”的模型,一般都是肤色暗淡,有的土黄色,有的灰绿色,仿佛现代大象一样。
我们知道,恐龙早在65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现在仅存恐龙骨骼化石,利用这些骨骼化石复原了恐龙身躯,再加上科学的想象,使我们看到完整的栩栩如生的恐龙形象。科学家经过长期深入考证,对于恐龙的种类、高矮、瘦胖、食草、食肉、生活环境等问题也逐步搞清楚了。然而恐龙是什么颜色的?就是一个非常难解之谜,因为我们谁也没有见过活恐龙啊!
传统的观点是“色彩暗淡论”,是将恐龙参照大象的肤色来复原。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恐龙身躯与大象一样庞大笨重,为了保护自己,皮肤一定较厚而颜色一定暗淡。的确是这样,动物过于臃肿庞大时,毛色肤色都比较单调灰暗。有人提出恐龙不是哺乳动物,是卵生爬行动物,那么就看看凶恶的鳄鱼吧,颜色也非常单调,大型爬行动物都没有绚丽多彩的颜色。这种观点是大多数学者坚持的,也有一定的说服力,因此在自然博物馆和大型科幻电影中,臃肿庞大的恐龙都是土黄色或灰绿色,没有艳丽的色彩花纹。
向传统观点挑战的是“色彩鲜艳论”,他们认为,远古时期恐龙是当时地球的霸主,没有必要保护自己。这些学者主要论据是与“鸟类”有关,一种学说证明,鸟类的祖先就是恐龙。恐龙虽然早已灭绝,而通过进化发展的鸟类却繁衍至今。色彩斑斓的鸟类世界,我们都十分熟悉,那么,它们的老祖先恐龙,也应该有鸟类的基本特征,如孔雀般的美丽羽毛。
还有一些学者指出:哺乳动物中除了人类和猿猴以外,大部分都是色盲,没有分辨颜色的能力,爬行动物更是色盲,而鸟类却有识别颜色的能力。
我们知道,动物本身的色彩与视力的关系十分密切,恐龙既然是鸟类的祖先,它的视力一定有分辨颜色的努力,所以可以推理出,恐龙会把自己打扮得光彩夺目。这种讨论的确很吸引人,最近在国外,就举办了色彩鲜明的恐龙展览,大大小小的各式恐龙,都是花枝招展,身躯上布满美丽的花纹,甚至还有蝴蝶般的闪闪图案。这个独出心裁的“恐龙公主”展览,吸引了大批游客,使人们大开眼界。
两种观点十分对立,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出现了第三种调和意见,把两方面意见折中考虑。
他们提出,大型恐龙是色彩单调暗淡,而中小型恐龙则是多色彩的;食草恐龙的色彩是土黄草绿色,而食肉恐龙是色彩斑斓的;在同类恐龙中,雄性恐龙是色彩鲜明,而雌性恐龙是色彩单调的。这好像是在说“绕口令”,目前似乎还没有权威的结论。
埃及巨型恐龙
恐龙的奔跑速度?
一亿多年前,在一个美丽的小湖边,温暖的阳光照在大地上。一只庞大的恐龙在寻找着食物,它全身是土黄色,是“食草恐龙”。它的食量很大:青草、绿叶、嫩枝还有果实它都爱吃,这是一只“雷龙”。
忽然在它身后一只凶恶的色彩斑斓的食肉“恐龙”盯上了它,逐渐接近猎物,它身躯较小,却异常凶恶,牙齿十分锋利,名字叫“跃龙”。
雷龙发现了敌人,立刻停止吃草,快跑!庞大臃肿的身躯笨拙地奔跑着。凶猛的跃龙哪能放走到嘴边的“肥肉”,跳出来紧追不舍。不一会儿,可怜的雷龙被追上咬倒吃掉了!凶恶的跃龙舔着嘴唇得意地离开了湖边……
这场“亿万年前的凶杀案”并不是人们的“科学幻想”,而是科学家根据古老地层中的恐龙化石,精心考证出来的一个战斗场面。
在美国的古老地层上曾发现这样一组恐龙“脚印”:一条吃植物的“雷龙”脚印,后面是一条吃肉的“跃龙”脚印,不久发现“脚印”距离加大,表示都在奔跑,后来,“雷龙”脚印忽然消失,而“跃龙“脚印依然清晰。
科学家经过细致考证,加上科学的想象力,描绘出一个亿万年前的活动画面,这场“阳光下的罪恶” 留下了千古铁证。这种新奇的考证方法,叫做“动态考古”,意义非常重大呢!
今天的人们想要知道一亿年前恐龙奔跑的速度,非常困难,因为恐龙早已经灭绝,只留下一些骨骼化石,这些宝贵的化石也只能复原恐龙的身躯。不过幸运的是,地球上还有一些角落留下了恐龙脚印的化石。
恐龙曾是地球历史上“称王称霸”的动物,为了生存奔波一生,足迹遍地,但要保留到亿万年后却十分不易。必须在湿度适当的泥砂地行走,形成“脚印”风干后,新的泥砂迅速掩盖,而且保持稳定,经过漫长岁月才能变成“脚印”化石。这种化石非常珍贵。
1802年的一天,美国一个农民的孩子普利尼,深入到康涅狄格河谷,无意中发现了一大批奇怪的大脚印,仿佛石刻的一般。回家后领着大家前去观看,有人说这是古代巨鸟留下的足迹,可是它只有三个趾印啊!于是又有“神鸟”和“怪兽”的传说。实际上经过权威古生物学家鉴定,居然是亿万年前恐龙的“脚印”!这一发现引起很大的轰动,普利尼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恐龙脚印的人。
后来又有一些发现,在美国的一些州以及我国四川彭县和云南晋宁都发现了十分清晰的“脚印”化石,它可以告诉我们恐龙许多有趣的知识。
测量脚印的大小和深浅,可以推测恐龙的重量和高矮;在一个山坡上发现一条5米长的尾巴拖痕,说明恐龙是拖着尾巴走路(有助于身体保持平衡);有地方“脚印”密度很大,有重叠现象,表明恐龙也有成群生活的习惯。
更有趣的是,科学家根据“脚印”化石,计算出恐龙奔跑的速度!他们研究了大量动物奔走速度与跨步长度的关系,发现动物奔走的速度与步长成正比,而与腿的长度成反比。为此进行了大量数据统计,找出其中的规律并简化成一个“经验公式”:V = 1.4(λ/h)-0.27,其中V表示速度,λ表示步长(两个脚印之间的距离),h表示臀部离地面的高度(可以根据腿骨来估算数值)。
经过计算,可以知道:“食肉”恐龙的行走速度大约是6 ~ 8.5公里小时;“食植物”恐龙速度慢些,大约是6公里/小时左右。遇到紧急情况时,所有的恐龙都会急速奔跑起来,速度可达16~20公里/小时,“食肉”恐龙在追赶猎物时速度还会快些。看来,远古时期的恐龙与笨拙的大象速度相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