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的解组所对应的引力制造技术,已经被航空集团、航天局以及军方部门接受,并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进行技术应用研究。
比如,引力飞行器,就是航空集团和军方联合组建的项目组。
好多实验和应用研究,也以其技术为基础,制造了很多固定参数设备。
所谓固定参数设备,是以物理性材料搭建出来的,也就是参数不可调整。
这些设备只能用于上一个解组对应参数的应用和研究。
舆论上曝光的引力飞行器,核心部件就应用的固定参数设备,固定参数设备,有一个优势是安全性非常高,几乎不会出现问题。
如果新解组是可实现的,因为其制造出的引力强度略低于地球引力,应用范围可能会更广一些,拟定的应用以及研究计划,,肯定会使用新的参数解组。
那么很多的固定参数设备就要被淘汰了。
这些设备都是很昂贵的,因为使用的是物理性材料,改造成本也非常的高。
“不只是应用科技的研究。”
薛凤超跟着说道,“航空集团和航天局,已经计划联合建造一座大型的引力场。”
“这个计划拟定初期投入就有50个亿,主要用于拓展引力应用范围的技术性研究。”
“他们大概要考虑更改了。”
薛凤超是科技处派驻的研究员,也是科技处小组代表,他知道的消息还是很多的。
实验组人员都跟着感慨一番,他们不断说着研究速度快的苦恼,实际上,研究速度快当然很好,至于其他投入的损耗,相比来说,根本就无关紧要。
他们的心情都很好,也对于实验非常的期待。
在确定了消息以后,各部门机构的代表也把消息传了回去,也就是让那些正准备投入制造的计划先暂停一下。
很多部门机构也知道了消息,第二天的时候,科技处的王老师就带队来到了理论中心。
实验准备速度是很快的。
现在的实验组早就不是以前了,实验人员包括设备都扩大了好几倍,检测装置也都非常的先进,基础的参数调节实验并不需要准备太久,大部分工作就是对主要设备进行运行调试而已。
实验室内部还引入了很多先进的设备。
比如,直接用于测定引力场强度数值的引力测定设备。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引力测定设备就可以直接显示制造出来的引力强度数值。
这个数值是以地球引力为单位做评估的。
王老师来到了理论中心以后,马上就见到了张硕,并询问起有关新实验的问题。
“我们要测定一组参数。”
张硕谈到实验表现的很淡然,“进行的只是常规实验,能成功就最好了,那么就掌握了一种全新的引力制造参数组。”
王老师侧着头,凝眉问道,“是新的参数组,对吧?”
张硕点头。
王老师不由得深吸一口气,即便已经知道了消息,得到确认还是感到很惊讶。
现在引力制造技术在高层已经不是秘密,王老师不了解理论内容,但对于实现方式还是知道的。
关于引力制造技术,王老师也和好几个专家学者讨论过,他听到最多的就是‘电磁力、引力的关联模型非常复杂’。
“如果要对其进行求解,需要大量的基础实验完善参数,基础实验层面投入就很大,但不一定是有用的。”
“即便是完善的参数,并碰运气似的找出了一组解,也不一定能够投入应用,甚至说,概率很小。”
这就像是一条直线,就只有单个坐标取值0~1,才具有科技应用价值。
随机在直线上找一个点,取值0~1的概率自然是非常低的。
换句话说,大量基础实验支持下,靠运气似的找出一组解,极大概率不具有应用价值。
这就是王老师惊讶的原因。
大部分了解引力制造技术基础的学者都认为,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里,也不会再找出第二个可应用的解组。
结果……
这才过去多久?
张硕又找到了一组可应用的解,速度之快让人无法理解。
王老师还知道一个消息,欧洲那边组建了一个大型的科研团队,专门来研究引力制造技术,名字叫做‘欧洲联合引力组织’,简称‘联合引力组’。
联合引力组非常庞大,成立之初就有几百个科学家、过千的工程师参与,初期募集的科研资金就高达30亿欧元,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做基础实验。
上个月的时候,联合引力组有理想研究成果,他们的理论组依托基础实验,求出了一组模型参数解组,他们还把成果公开了。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所研究出的模型解组根本无法进行应用,甚至无法进行实验。
其参数需求中,稳定的磁场强度就高达18T。
媒介材料单质锂元素的活跃度,要求也很高,具体是把锂元素加热到两千万摄氏度以上才可以。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惊讶过后,王老师对张硕的天才感慨万分,也关心了一下新实验的参数。
0.89倍地球引力。
这是最重要的参数,其数值小于地球引力,并且接近地球引力的90%,那么可拓展应用的范围就更大一些。
在引力飞行器的制造方面,高于地球引力的参数当然更好,,可以直接以引力强度提供自身的加速度,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上,高于地球引力的数值并不好,而越是接近地球引力,应用范围就会越广。
最基础的,可以制造模拟宇宙失重环境的空间。
另外,新的参数解组需求降低,磁场强度的需求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媒介材料粒子活跃度需求降低,就大大降低了技术实现难度。
王老师和张硕在新的节奏上聊了一下,然后问了一个很感兴趣的问题,“依托现在的两个解组,是不是能够研究一种调节引力场强度的技术。”
他的意思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对于引力强度进行调节。
这样的话,可控性就非常高了,应用也会范围也会更广。
张硕思考了一下说道,“如果只是在小范围进行调节,比如说偏差百分之二十以内,是可能的。”
他解释道,“常规来说,媒介材料的密度、状态、范围,都能够影响到最终制造引力场的范围和强度。”
“但在强度上,可调整的阙值范围是有限的。”
“这方面就是技术性的了,可以让专门的技术组,去针对单一参数解组实验进行研究。”
张硕对于技术研究不感兴趣,尤其是单一参数解组的技术拓展问题,就更加不感兴趣了。
他感兴趣的还是研究出新的技术或者完善理论。
至于技术提升,其他人也可以做研究,有了实验基础后,分支性技术研究,就不需要他来做了。
……
第二天的实验非常顺利,顺利,当然有些意想不到。
这主要是因为设备已经更新换代,各类的检测,再包括配套设施也很完善。
还有,研究人员数量增加,水平也都是很高的。
有了参数解组的数值,他们只需要把设备参数经调整,就可以完成一次实验。
整个实验过程中,每个人都非常的从容。
最终,实验成功了。
在实验过程中,好多人就注意到引力测定装置已经显示出了理论解组对应的数值,也就是0.89倍地球引力。
这和理论数值几乎一致。
实验成功以后,每个人都感到非常的兴奋,他们又完成了一项引力制造技术的实验研究。
王老师是在信息室观看的实验,他也和张硕一起进行了庆祝。
张硕的反应则相对平淡,因为他早就知道能成功,对他来说,实验也只不过验证了一组新参数而已。
如果让其他机构或团队知道张硕的想法,大概就只能用吐血来应对了,他们想研究个模型的参数解组实在太难了,更不用说什么可应用的参数解组。
现在很多机构或团队,已经对电磁力引力关联模型的求解难度有了深刻理解。
这个模型想求任何一组解,都需要大量基础实验的投入。
好多机构或团队也开始了投入性研究,他们的研究也是有成果的,包括联合引力组公开的理论参数解组成果。
伴随着更多机构、团队以及科学家加入到研究中,国际上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
一个月后,联合引力组公开了新的成果。
这一次是很难得的实验成果,而且意义非常重大。
法国科学家蒂恩-法比亚诺,代表联合引力组宣布,他们利用超高强度的磁场成功测定到了引力信号。
“11.39T。”
“这个强度的磁场环境下,我们利用超高活跃度的媒介材料,测定到了引力信号。”
“后续检测评估,我们认为置信度超过五个西格玛。”
“也就是说,研究已经确定了,源点论基础是真的,电磁力、引力之间存在确定的关联,我们可以依靠电磁力制造出引力。”
这是已经公开的消息,也是得到国际认可的,但真正得到其他团队的验证还是第一次,自然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
国际上大量的媒体进行了报道,也出现大量舆论信息科普研究成果的重要性。
但舆论中出现最多的名字不是蒂恩-法比亚诺,而是张硕。
张硕团队早就宣布测定到了引力信号,还公开了一些实验相关的数据,只不过当时没有多少人相信。
后来神秘飞行器曝光,并确定为一种引力场制造技术,源点论才被重视起来。
到现在,联合引力组测定到了引力信号,才确定源点论基础的正确性。
自此,可以说源点论真正成为了源点物理,并被国际所接受。
那些一直宣称不接受源点论、不相信源点论,甚至认为新物理是阴谋的人,再去说什么也不会有人相信了。
实际上,联合引力组所测定的引力信号也只是一个波段区间信号,是不可持续的。
这个成果也只代表实验中测定到了电磁力和引力之间存在关联,并确定可以进行相互转化。
但实验成果,并不能转化为技术,两者存在根本性的差距。
这就像是测定到宇宙射线和制造宇宙射线,测定到可不代表能够制造。
想要真正制造出引力场,最正统的方法就是进行模型求解,并根据求解结果进行实验。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大量的实验碰运气似的测定到引力场,那么就不需要进行理论求解,只需要在引力场所对应参数范围内进行大量实验就可以了。
这个难度自然是非常高的,因为每一个参数调节,都代表一次全新的实验,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时间以及精力。
联合引力组所测定的引力信号,似乎是国际研究引力技术并产生成果的开始。
在短短半个月以后,费米实验室新组建的引力技术团队,也宣布测定到了引力信号。
之后,加州理工大学和军方合作的团队,也宣布测定到了引力信号。
好几个团队宣布测定到了引力信号,更进一步确定了电磁力和引力的关联。
这也助推源点论以及张硕本人成为舆论焦点。
源点论,就是张硕提出的理论。
源点论被确定下来,也就是理论得到了验证,也助推张硕的名气更进一步。
现在世界范围内,说张硕是最有名气的科学家一点都不为过,因为媒体上有大量的报道,张硕的名气可以说人人皆知。
哪怕一些不关心学术,甚至没上过学的人,都听说过引力技术,也知道了张硕的名字。
同时,一些特别的机构也考虑新的问题。
比如,是否给张硕颁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就在考虑这个问题。
之前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为源点论颁奖,因为国际上有很多不认可的声音,而实验成果也只有中国团队才有。
现在源点论基础被好几个团队验证,其重要性说值‘十个诺贝尔奖’也不为过。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马上就联系了张硕,他们给张硕的私人邮件发了信息,询问他是否会到瑞典领取奖项。
然后,被直接拒绝了。
诺贝尔奖评选区别于其他奖项的规则是,需要询问候选人是否接受奖项。
如果接受,评选后就要去参加颁奖典礼。
张硕的研究涉及到好多军用层面的技术,还有很多保密性的研究,显然不可能参加颁奖典礼。
这也让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很苦恼。
他们在考虑一个问题——
一个名字注定会写进物理发展史、其研究必定引导人类科技发展,同时也是国际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都不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项的含金量会不会因此大大降低?
甚至说,所谓‘最著名的物理奖项’,还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