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岁月文学 > 朕就是万历帝 > 第二百九十六章 皇权不下县?

第二百九十六章 皇权不下县?

    西苑勤政堂,朱翊钧召集首辅李春芳、阁老兼吏部尚书张居正、光禄卿刘采议事。

    “石麓公,叔大先生,刘卿,现在中枢机构已经稳定,分戎政府五军都督府,内阁吏、礼、户、刑、兵、工六部,太常、太府、太仆、鸿胪、光禄、大理六寺,以及都察、宣徽两院。

    孤想了想,只需再增设司农、都水两寺,专事兴农助牧和治水兴利,中枢改制就可以告一段落。”

    李春芳马上说道:“殿下,现在六部其余五部职责清晰,兵部自兴戎政府五军都督府后,职权分裂,不知所措。”

    张居正和刘采忍不住转头看了他一眼。

    不愧是太子殿下第一位老师,曾经的“班主任”,满天下也只有他能在太子殿下面前把有些犯忌讳的话说得如此清楚直白。

    “兵部与戎政府互不干涉,又互相联系。现在兵籍、军官考功黜陟皆不归兵部管理,兵部要管的事也很多。

    国防军备大计,戎政府制定后,需要六部诸寺协调,兵部居中联络协调。还有二十六军和肃慎军负伤或期满退役,国家有优待法度,需要好生安置,此事也需要兵部协调地方州县。

    驿站、邮传、转运、仓储,这些都归兵部管理,事杂却件件重要,兵部职责不轻。”

    李春芳没有多话了,应道:“臣明白了。”

    朱翊钧继续往下说:“中枢改制告一段落,该轮到地方了。

    地方官制改革,在京畿、山东、双辽、山西试点,有利有弊,总体来说,利大于弊。那么新的地方官制也该正式定下。

    孤决定,大明分直隶、吉林、辽宁、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安南二十一省,再分设顺天、应天两府。

    其中辽宁由辽东和辽西合并。吉林暂含建州、海西旧地。

    应天府、江苏和安徽由南直隶分拆而出。江苏治扬州江都,辖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常州、苏州、松江七府。

    安徽治安庆怀庆,辖凤阳、庐州、安庆、滁州、宁国、徽州、池州七府。再置一中都留守司,专事凤阳皇陵守护。

    废除直隶州,地方暂设省、府、县三级,其余乡镇后续再议。”

    李春芳、张居正和刘采静静地听着。

    “各省分设布政、按察、兵备三司,专行政、司法和军事职权。设巡抚一员,专领地方监察权。

    其余布政司和府、县暂时按中枢六部分设六厅、局和科,主佐官一一清晰。

    布政司设布政使一员,左右副使各一员,长史一员,主管庶务。左右参议各三员,分领六厅。按察司设按察使一员,按察副使两员,按察佥事若干员,

    兵备司设兵备使一员、副使两员。

    各府设知府一员,同知两员,各司民政,长史一员,主管庶务。通判一员,判官若干,分守各府司法。府兵马都监一员,副都监若干员,分巡各府兵备。

    各县设知县一员,县丞两员,各司民政,主簿一员,主管庶务。县司理一员,检法官若干,分守各县司法。县尉一员,巡检、游徼若干,分巡各县兵备。”

    朱翊钧挥挥手,祁言马上带着两位内侍,推着一扇屏风过来,上面挂着一幅大明疆域舆图。

    朱翊钧起身,站在舆图前,指着图给李春芳三人说道。

    “孤决定在边境之地,设总督,总督诸边军务,下面再分设诸镇,以总兵、副将、参将和守备各领驻防兵马。

    其中设吉辽总督,驻辽阳,分海西、辽东、辽西三镇;设山西总督,驻大同,分宣府、大同、云中三镇;设陕甘总督,驻兰州,分陕西、宁夏、甘肃三镇;设云贵总督,驻昆明,分永昌、曲靖、安顺三镇;设两广总督,驻番禺,分南宁、桂林、南海、交趾四镇。

    海军置北海、东海、南海三水师和海军陆战营,以及定海、威海、靖海、广海、宁海、镇海等十六海防营。

    再置青龙、玄武、朱雀三水师,以为战略水师。其余宣徽院,与戎政府事宜,孤会与督理处商议。”

    朱翊钧说完后,坐回到座椅,对李春芳和张居正说道:“地方官制总则如此,其余细节,吏部、光禄寺多次商议,已有明细。尽快拟定,上内阁讨论,票拟批红,明诏天下。”

    “遵令旨!”

    “刘卿,现在地方官制全面改革,最大的问题就是吏员配置。经过一年多的补录,地方各府县的吏员,勉强够用。

    只不过这是权宜之计。

    这次补录,鱼龙混杂,不少劣吏也混入吏部名册中。地方吏治,败坏的根源有一半在这些奸猾胥吏身上。

    勾结地方豪右,巴结缙绅世家,架空堂官,欺凌百姓。西苑架阁库里,东厂、锦衣卫、商业调查科,以及其它渠道呈上来的事关案件,足足堆满了两大间房间。

    科试的进士清贵,派不上用场。地方的胥吏奸猾,瞒上欺下,租赋收不上来,田地人口被隐匿,税收被逃避,国用窘困,就是这么来的。

    整饬吏治,不能光由上而下,还要深入基层。基层是大明最薄弱的环节。”

    看到朱翊钧如此郑重其事地强调,再看到他眼睛里透出的精光,李春芳、张居正、刘采三人心里不由一咯噔。

    太子殿下不会又要出什么幺蛾子吧。

    “自嘉靖四十一年,汝贞公主持东南剿倭开始,大明将士浴血奋战,平北虏,定南蛮,除西夷,四海靖平。

    不知不觉中,十几万将士为大明效力了数年,短的有五年,长的有十年。他们为大明流血流汗,也该到了安享太平的时候了。”

    李春芳三人越听越不对劲。

    “孤决定,为国出力的大明陆海军将士们,朝廷不能亏待他们。征战满五年,可申请退役,加上其它因伤因病退役者,兵部主持安置,分置异地,赐田地宅舍,落户各处。

    他们都是有功之士,安置各乡后也要为大明安宁出一份力,按军衔以及授勋,可分授都监、县尉、巡检和游徼,充实基层。

    巡检在城镇,游徼在乡村,一边为朝廷训练青壮乡兵,一边巡查各处,督捕盗贼。”

    太子这是图穷匕见啊!

    李春芳、张居正和刘采终于明白朱翊钧打得什么主意。

    以前地方是世家豪右们的地盘,皇权不下县。

    缙绅、豪族、世家,纠缠在一起,豢养秀才、地痞为爪牙,以地保里正为耳目,包税揽租,架空官府,把持地方。

    知县上任,必须讨好这些人,否则的话是非不断,赋税不足,治政考核不及格,前程堪忧。

    更有甚者,几封八行书信寄到省城和京师,叫你吃一顿御史弹劾,轻者罢官,重者流放。

    为什么国朝从洪武年后,就没有再进行过全国性的田地和人口大普查?

    就是有这些人把持着地方。

    为了包税揽租,要挟官府,这些人肯定不愿意让朝廷普查实际田地和人口。

    你都查清楚了,我们还怎么上下其手,逃税免租啊?

    现在太子殿下步步为营,准备进行洪武年之后的第二次全国性田地和人口普查,为此他下手严厉打击宗室、孔家以及数千地方世家豪族。

    从现在看来,大家还是都把太子殿下的治国方略想简单了。

    全国性田地和人口清查只是第一步,殿下不仅仅要查清楚大明家底,还要彻底掌握这些家底。

    依仗的就是跟随太子殿下南征北战,浴血奋战,倍受犒赏厚待的数万士兵和低级军官们。

    这些人会被一省一府一县的安置,担任府都监、副都监、县尉和巡检游徼,统领乡兵,督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

    掌握了地方“兵权”,以后朝廷再下派清查工作组,如果还有豪族世家指使地痞无赖阻拦,你猜这些县尉、巡检和游徼会不会把你们当盗贼给剿了?

    不停地向外征战,抢夺土地资源,练出精兵,掌握兵权,震慑各方势力。

    完事后还通过安置这些退役官兵,进一步掌握地方实权。

    皇权不下县?

    你问问这些散居各地、备受皇恩的老兵们答不答应?

    在各地乡镇,他们代表的就是皇权!

    深谋远虑。

    李春芳、张居正和刘采心里惊叹着,却不敢反驳。

    三人知道,这是太子殿下坚定不移推行的方略,是他的底线,任何人不能阻拦破坏。否则的话,什么老师、班主任,照样翻脸。

    老朱家有翻脸比翻书还要快的优良传统。

    朱翊钧把他的地方官制新政讲述完后,转头看向刘采:“刘卿,今年的吏员招录考试下月要进行。按照计划,分省进行。

    这次是新政以来第一次正式招录考试,除了数万宗室子弟,还有各地数十万秀才举人报名参加。

    这次考试以光禄寺为主,礼部、吏部和各地布政司协助,都察院监督。刘卿,准备工作做好吗?”

    “启禀殿下,光禄寺已经协调吏部和布政司,确定报名名单,确认报名资格。协调礼部,确定各省录试主考官、副考官人选,早在夏初就派至各省,主持考试。一切戒规纪律如乡试。

    考试大纲今春已经颂发天下,考题在夏四月已经按照大纲出了三十套,随机每五套一组,分成十三组,由锦衣卫镇抚司和警卫军押送至各省省城。

    八月二十六日正式开考时,主考官随机抽出一套考题,公布给考生,正式开考.

    都察院也组成了四十六个巡视组,微服交叉分巡十三省,监督考试”

    朱翊钧满意地点点头。

    再严密的考试也会有作弊,自己要做的就是督促下面的人,把招录考试办得尽可能公平公正些,作弊难度加大。

    关键是提高惩罚力度。

    难度加大、后果严重,“作弊成本”就翻倍了,让那些心怀不轨者知难而退。

    任何犯罪预防,除了提高道德、唤起良心之外,更重要的是让民众知道犯罪的后果,需要承担的责任。

    不要全寄希望于良心发现,而是要让他们畏惧而不犯!

    听完刘采的禀告后,朱翊钧又转向张居正。

    “太岳先生,你前些日子拟定了一份《官吏考成法》,孤觉得不错,今日就在这里给石麓公和刘卿说一说,我们先初议,议一议利弊,再上内阁复议和太极殿大议。”

    《官吏考成法》?

    听这名字就顿感不妙,李春芳和刘采转头看向张居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