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岁月文学 > 三国:季汉刘璋 > 第152章 县丞法正

第152章 县丞法正

    汉中,勉县。

    勉县的县寺中,法正料理完摆放在案几上的公文案牍后,双手摊平向上伸,将身体拉的笔直,快意的松了松筋骨。

    松完筋骨的他打量着面前堆积如小山般的公文案牍,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这些公文案牍原本是数日的活,他只花了一个上午就完成了,这让他不禁有些得意。

    但法正嘴角的微笑一闪而逝,胸中的得意也瞬息消失,他的脸上露出了落寞、无奈的神色,尤其是在瞥见了摆放在案几右侧的铜印,以及黄色的印绶时,面色低沉到了极点。

    铜印黄绶,是秩比二百石、四百石、六百石的官员所用的印绶,正好符合法正目前的身份,他现在担任着勉县的县丞一职。

    ‘县丞!’

    法正一想到他现下的官职,不由有些羞愧,羞愧到了一定程度的他竟是苦笑了起来。

    想他曾祖父法雄,官至南郡太守,精于断案,治安靖平。张鲁手下军司马、南阳郡的李休,都曾听闻过他曾祖父的英名。

    想他祖父法真,号‘玄德先生’,体兼四业,学穷典奥,幽居恬泊,乐以忘忧,虽然未曾出仕,但名扬于关中,为世人所敬仰。

    想他父亲法衍,举孝廉出身,迁司徒掾、廷尉左监,于朝廷有所建设,亦有英行传世。

    可家世煊赫如此,世代皆为两千石,父祖皆是一时之英的他,却拿着个铜印黄绶,做着个县丞的小官,简直羞煞先人也,日后无有面目在父祖的灵位前祭拜。

    “诶。”

    法正深深的长叹一声后,唤来书吏,将今日份应需处理的文书案牍拿走,至于已经完成的明后日的文书案牍,他自然不会拿出,以防勉县县长见他能干,递来更多的文书案牍交于他处理。

    位于县丞的法正没有勤勉工作的心思,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干一份工作拿一份钱,多的活他是一点都不想干,因为他在县丞一职上没有任何的成就感,再者县丞这个职位让他感到羞愧。

    被招进屋内的书吏,小心翼翼的搬走了今日份的文书案牍,他的脚步很轻,动作也很轻,唯恐发出什么声响,打扰到了此刻拿起竹简、看起书来的法正。

    书吏的这番小心的行为不是没有由来的,他面前这位新上任的县丞法正,据说是军司马李休推荐的,人家上面有人,再者法正的脾气也不是甚好,在法正面前小有违逆,便落得个仗责的下场,这就不得不让这位没有背景的书吏陪着小心伺候。

    将满腔的怀才不遇、忧愤羞愧按捺下,法正细细的看起了书来,一边充实着自家的学识,一边转移自家当下境遇带来的苦楚。

    等到离放衙还有半个时辰(今一个小时)的时候,法正放下了手中的书籍,慵懒的起身,于屋内换上了一席便装,将郡丞的服饰留下,嘱咐了一声书吏有事通晓他后,法正提前放衙,驾着马车向着法氏所在的居所行去。

    回到宗族居所的法正,见到了数日不曾会面的孟达,他凑上前去,恭声称呼道:“孟都尉,你受李司马重任,如何有空暇回到勉县,与我等一见。”

    听着法正揶揄的话,孟达大笑了一声,伸出手指指了指法正,报以颜色:“法县丞,如今可没有到放衙的时间,你竟敢提前放衙,不怕有人到张师君面前告你一状,卸了你的县丞一职,没了三百石的俸禄,教你法氏一族饥肠辘辘。”

    闻言法正大笑了一声,而后平静下来面色,向着孟达询问道:“子敬,你能得空闲回来一趟,想必是新阳平关修筑的快完善了吧。”

    孟达点了点头,表示了认可:“李休是个有才干的人,于土木一途颇有天资,也难怪张鲁派遣李休修筑新阳平关,就这段时日,新阳平关的关城已经修筑好了,接下来再在城头打造箭楼,城墙前挖掘壕沟,于关内修筑房屋、营帐,作为大军的居所,另外囤积粮草、修缮战具,新阳平关就算固若金汤了。”

    “李休确有实才。”法正赞了一声,对于李休他是有些好感的,这些时日,他多得李休的相助。

    前面他不愿出仕于张鲁帐下,担任天师道的职位,想南下去往成都,李休就帮他去向阳平关守将治头大祭酒张卫说情,只可惜张卫油盐不进、不通人情,没有应下李休的请求,法正也只好停驻在汉中。

    后面张鲁不知道吃了什么药,不再逼着进入汉中的流民士子出任天师道的职位,而是给出了汉家官职,可法正对此兴趣缺缺,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在张鲁帐下任职的想法,哪怕张鲁开放了汉家官职。

    可有件难处,关于吃饱饭的问题,法正一人倒是能吃饱,但他不止一人停驻在汉中,跟随他的还有法氏的宗族一众人等,停留在汉中日久,人吃马嚼的,宗族内的存粮和钱货很快见底了。

    法正面对这种情况,没得办法,要吃饭的么。他也只好捏着鼻子在张鲁帐下出仕,为此他找了李休为他说项,李休听到法正欲出仕后十分高兴,拍着胸脯打着包票,一定将法正举荐到一个好的位置上。

    只是李休虽然出任军司马这一要职,但在天师道内是没有多少话语权的,不久后,李休带着勉县县丞的职位回来了,当时见到法正时李休有些羞愧,觉得用勉县县丞一职应付法正,有些羞辱法正这位名士玄德先生的后嗣了。

    但李休也没有办法,他向法正详细的说明了缘故,本来他打算举荐法正到郡中任职或是出任一方县长,不过治头大祭酒张卫从中作梗,说什么如今流离到汉中的名士尚且不得一县长,更何况名士之孙乎,用勉县县丞的职位打发了李休。

    ‘张卫,早晚杀汝。’这是当时法正立下的誓言。

    “这新阳平关一建好,从成都想进入汉中,只怕是难上加难,有若登天。”参与了修筑新阳平关的孟达感慨了一声,本来阳平关就易守难攻,现下加上在阳平关一侧走马岭上修筑的新阳平关,汉中是固若金汤了。

    “我看那位刘益州,日后攻打汉中的时候,只要侦望到了互成犄角的新旧阳平关城池,就会草草收兵,放弃攻下汉中的想法。”

    “未必。”法正反驳了一句,他有不同的想法:“天下岂有金汤一般的城池,天下岂有不曾攻破的隘口,张鲁依仗着险要之处,必然会露出轻视之心,恐为刘益州所趁。”

    “此外,刘益州眼下在南中征讨叟夷,未曾发一兵一卒往汉中,张鲁此人就惊慌失常,修筑新阳平关,做守御的准备,而不是谋求举兵南下,没有什么进取之心,可见张鲁不过是一条守户之犬,和昔日的白帝公孙述是一丘之貉,早晚必败。”

    “这么说,我们在张鲁帐下任职,早日必成囚虏。”孟达眉头皱了起来。

    起初孟达因为他父亲孟佗是通过贿赂宦官张让,得任凉州刺史一职,因此不怎么得军司马李休的看重,没有如同法正一般被李休置为上宾。

    但孟达凭借着他才辩过人的思维,精悍的武艺,拿到了李休的青睐,被李休引为了上宾,出任了都尉一职,跟着李休一起督建新阳平关。

    孟达一开始还为之高兴,可眼下听法正这么一说,他对他的前途感觉很是渺茫,刚当上都尉一职的喜悦被冲刷一空。

    法正半眯着眼睛,没有肯定:“一家之言而已,两军对垒,未到最后一刻,说不好胜负,但眼下就势头而言,刘益州更胜一筹,张鲁居于下风。”

    孟达像是想起了什么事情,他开口道:“孝直,我听李休说,张鲁派遣了賨人渠帅朴胡、袁约由米仓道进军巴地,可见张鲁也是有进取之心的,不像你说的那般,是一条守户之犬。”

    法正嗤笑了一声,只是这一声嗤笑不是对着孟达,而是嗤笑张鲁:“子敬,从汉中进入巴蜀,无非两条路,一条是从阳平关南下往成都的金牛道,一条是从南郑南下往巴地的米仓道,这两条道路对比而言,金牛道道路平坦、宽广易行军,米仓道艰难险阻,需翻越米仓山进军,其次米仓道没有于山崖间大规模修辟栈道。”

    “张鲁放着好好的大路金牛道不走,而是派人从米仓道南下略地,弃易选难,吃硬不吃软,如此行径,岂是有与巴蜀争雄之意,依我看,不过是为了展示武力,另有其他的谋划。”

    “孝直,依你的才干,不去做参军可惜了,一县丞岂是待贤之所。”听着法正鞭策入理的分析,孟达深表同意,赞扬了一句,而后他感慨了起来。

    “可恨你我不得南下,不然投身到刘益州帐下,建功立业,岂不美哉。”

    “我可是听闻了,刘益州出任州牧不出月余,巴郡有荆州别驾煽风点火,合谋巴郡大族作乱,刘益州引兵征讨,不出旬月讨平,如今南中叟夷谋逆,更有南中大族为乱,刘益州又是亲往征讨,可见刘益州文韬武略,于西南无二。再者我听闻刘益州亲贤任士,不问出身,只要有才干,就拔擢到州牧府或是地方任职。”

    孟达露出向往的神色,虽然眼下担着都尉的职位,但他的父亲孟佗高居凉州刺史,因此他对于现下的都尉一职,不是很满意,他想着更进一步。

    但在张鲁手下,不去崇信天师道的话,是没有多少进步机会的,其次听法正所言,张鲁早晚必败于他人,跟着张鲁,前途是晦涩不明的,万一张鲁哪天造逆,引来朝廷征伐,只怕还要牵连到他。

    “还未听子敬说明为何今日归来呢?”法正问起了孟达,为什么在不是休浴的日子,回到了勉县,这个孟氏和法氏的驻地。

    孟达从鼻孔中哼了一声:“还不是那个治头大祭酒张卫,说什么新进之人,不宜放置在重位,更遑论新旧阳平关这两个事关汉中命脉的城池中,故而让我领着部曲回来,在地方上任职巡查,缉捕盗贼,我急着见你,故而先到了,部曲还在后面。”

    说话间,孟达手下的部曲到了营地的门口。——

    益州郡,滇池县。

    永昌郡郡丞吕昌,在经过长途跋涉后,到达了滇池,得到了益州牧刘璋的召见。

    对于吕昌,这位吕不韦的后嗣,于永昌坚贞不屈、不沟通贼寇的郡丞,刘璋是亲切接待,更是在给吕昌接风的大宴后,单独接待了吕昌,和吕昌拉起了家常。

    “吕卿,有一事请教。”刘璋想起了一件事情,打算向吕昌问个明白。

    吕昌放下手中的酒杯,恭声道:“不敢受请教二字,明公请讲。”

    刘璋徐徐道来:“我观永寿三年,永昌郡上报来的人口有一百八十九万,想来永昌比益州郡不过大上一些,而益州郡不过十一万口,如何永昌能多这么多人口,其次永昌人口比之中原富庶的人口大郡也是不遑多让,这是何道理。”

    吕昌面露淡然的笑意,殷勤的回复道:“明公,这些上报上去的人口并不全是汉人,里面占绝大多数的都是夷人,只是地方官吏为了面上好看,把依附汉人豪强的夷人一并报了上去,另外夷人不用纳税,报上去也无关紧要,不用担心上面催要口赋、算赋。”

    说到这里,吕昌慎重的补上一句:“永昌郡的户口中虽然颇杂夷人,以壮声势,但要说有近乎两百万口,也是决计没有的,应是永昌当时的郡守,为了官面上好看,胡吹了一通。”

    “另外永昌郡地处极南,杂于叟夷之间,也不用担心朝廷使者前来盘问巡查,毕竟朝廷使者多是金贵之人,少有敢深入永昌郡者。这些朝廷使者一般只是在僰道县停留,派遣手下门客南下,门客人微言轻,没有什么大的权利,收受些贿赂,就掉头北上了,为之说项。”

    刘璋点了点头,问起了永昌郡的详情:“卿为郡丞,永昌又无郡守,这些年来一直代领着郡守的职务,可知眼下永昌的户口。”

    吕昌斟酌了一下,老老实实的回禀:“明公,昌虽为郡丞,在永昌无郡守的情况下主持郡务,但终究不是郡守,有些掣肘的地方,所以户口统计这类要事,昌纵有想法,却是难以推行下去。”

    “不过依昌这些年对永昌的了解,永昌当有汉人十万余,夷人散落四方,不可计数,但大略有八九十万。”

    闻言刘璋默然不语,永昌郡汉夷一比九的比例,让他有些不喜。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