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编织在华北的浪漫……”
“全刻在小卧室的天花板……”
“你那峨眉峰埋葬在对岸……”
“渤海深处写满了不甘……”
宋妈听见林有成哼唱的歌曲,不禁笑了,好奇地问道:“有成,没想到你还会唱歌,左蓝是谁啊?”
很显然,在宋妈听来,左蓝应该像是女生的名字。
左蓝是谁?
听见这个问题,林有成脚步一顿,笑着回头说了一句,“一位革.命英雄。”
宋妈微微一楞,没想到会是这个答案。
看见宋妈有些惊讶的表情,林有成眉头一挑,又说道:“可能是我下一部里面的角色。”
宋妈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是角色人物,笑了笑,说道:“是里面的角色啊。”
宋妈也有些失望,还真以为是林有成心里喜欢的某个人,也没有再追问林有成是什么,什么角色,因为她还要提着菜篮子去菜市场买菜。
林有成想了一下,刚才他和宋妈说得是可能,但是他觉得的确是可以写《潜伏》这个故事。
没错,另外一部相当经典的谍战作品也就是《潜伏》。
不过,林有成在想,要是郑小龙知道,在他走了之后,他开始打算写谍战故事,而且还是《潜伏》这样一部故事,只怕看了故事,也会放下手中的那部《我的兄弟姐妹》。
林有成很清楚《潜伏》这个故事的经典和优秀,甚至可以说是国产谍战剧的巅峰之作。
《潜伏》讲述余则成与翠平作为一对假夫妻在军.统局天.津站跌宕起伏的潜伏生活,不过原作是短篇,篇幅很短,不过一万四千字,情节简略,当然整个故事还是较为完整,所呈现的假夫妻潜伏者之间的各种冲突,兼具典型性与创新性,主要人物性格鲜明,但是细节刻画不足,次要人物较少,人物关系处理过于简单。
而这也是《潜伏》之后拍成电视剧有所改编的地方。
要知道原短篇里面主要人物是余则成、翠平、老马、站长四个人,这些人物大多细节刻画不足,性格魅力有限,要知道原作里面根本就没有左蓝这个人物,即便是余则成,也不过是介绍余则成是个老实的知识青年,正因其老实,虽然办事妥妥当当,但遇到组织上派来的翠平,就疲于应付,与翠平的斗争基本上以失败或退步收场。
只是含蓄地表达出余则成从一开始对翠平反感排斥逐渐变为体谅与关心,但他从始至终并未爱上翠平,至于翠平虽模模糊糊地对余则成产生了“好感”,但这种“好感”的产生只是因为她和一个男人在一起住了两年,以为自己只能成为“他的人”,不可能再嫁给别人了。
原作中也没有描写余则成的情感史,只在开头草草带过,因为老实和组织上严格的纪律,余则成这些年甚至连个恋人也没有。这也就意味着,从历史的真实来看,余则成可能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真实人物;但从人性的真实来看,余则成只是一个清心寡欲的扁平人物。这种人物虽然具有某种历史的真实性,但是对读者来说,魅力有限,吸引力不足。
另外就是,原作的次要人物较少,人物关系简单,次要人物如站长夫人、站长的三位姨太太、翠平妈、车夫、税务局长、老妈子、老马的若干手下,大多一笔带过,相应的人物关系也处理得很简单,甚至有些随心所欲。比如余则成去接翠平时,接到了翠平和翠平妈,但坐上车之后,翠平妈一角就像凭空消失一般,再也没出现过。
不过,即便如此,原作提供了简洁但完整的人物关系框架,可延展性较强,要不然后面也不会被改编拍成30集的电视剧,而这里面余则成作为核心人物,与翠平建立起矛盾频频的假夫妻关系,与老马、站长建立起钩心斗角的敌对阵营关系,特定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与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动力。
要知道《潜伏》这部作品之所以会成为谍战经典,不仅仅是主角的是主角的精彩表现,“绿叶”同样也是刻画得也是可圈可点,老谋深算的吴站长、匹夫之勇的马奎、阴险小气的陆桥山、心狠手毒的李涯……
还有像左蓝,余则成真正的恋人。她美丽英勇,有文化有追求。她的身份是**党.军.调代表,余则成的公开身份却是国.民.党.特.务。一对恋人在天.津国.共.军调期间意外相会,但只能忍受煎熬在敌人面前“演戏”。
左蓝之死也是最催人泪下的一场戏,当时她甚至不知余则成与翠平是假扮的夫妻,以至翠平事后得知左蓝与余则成的关系时,边哭边打余则成。
相当动人的情节。
林有成回想起来都是深有感触。
可以说,《潜伏》这个故事为后面得的谍战类型剧提供了一个谍战戏的样板,大部分类型谍战故事都将宝押在了题材和情节上,很少在人物性格上下工夫。余则成这个人物,改变着人民群众对谍战的认知。四个反面角色还有三个女性角色都很出色。
林有成觉得他接下来就可以写《潜伏》这部,这里面除了谍战,其实也有浪漫的爱情,甚至可以说这个故事里面的浪漫超越了爱情。
要不然那位军.统的吴站长,也不会说出那句:峨眉峰,还他妈独照,颇具浪漫主义气质啊!
那些所有为民族独立和自由付出一切的人,他们都是潇洒而浪漫。
林有成到现在都还记得那一幕——
“左蓝同志是为人民利益牺牲的,她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余则成死死抱着那本小书,像怀抱着他不能多看一眼的爱人的尸体。
停尸间里的旁白说,“悲伤尽情地来吧,但要迅速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