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岁月文学 >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 第一百零一章 解缙的高光时刻,太子终立

第一百零一章 解缙的高光时刻,太子终立

    很快,朱棣也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他召来了大批的勋贵。

    对于永乐皇帝而言,自然是这些跟着他打天下的老兄弟的话更有可信度。

    也没有绕弯子,朱棣直截了当地询问他们,他们赞同谁做太子。

    其实选择问这些人,已经表明了朱棣的倾向——毕竟谁不知道,朱高煦深得武将之心呢?

    一众勋贵,就连朱能,也很快做出了选择——朱高煦。

    朱高煦毕竟曾和他们一起冲锋陷阵,那是血里火里拼杀出来的交情。

    至于世子朱高炽,不好意思,你哪位?

    只有三个人,没有选择支持朱高煦。

    其中两个人保持了沉默,一个是严铿,一个是张玉,他们都没有说话。

    严铿虽然已经打定主意,支持朱高炽,但是却也没必要在这个时候得罪高阳郡王,张玉为人稳重,也是一样的想法,不想得罪人。

    再说了,立储这种大事,明哲保身,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还有一个,是兵部尚书金忠。

    “陛下,君不见秦二世隋炀之事乎?立太子不以嫡长,必招致天下大乱,请陛下立世子为太子!”

    他跪在地上,在一众勋贵异样的眼神中大声说道。

    如果他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兵部尚书,一个区区二品官,那当然没什么好说的,一大群勋贵站在他的对立面呢,而且这样的话,朱棣又不是没有想到过,既然已经问出来了,肯定是有心理准备的,毕竟你真要说起来,李二可就有话说了。

    但是金忠,他还真不一般,或者说,能作为朱棣的问询对象之一和勋贵们站在一起,已经是表明了他的不凡。

    金忠,他在洪武二十四年就已经进入燕王府,从一个卫兵干起,一路到长史文书,甚至还是靖难的主要策划人之一(毕竟朱棣手下没几个文人)。

    后来,姚广孝坐镇北平,他则随军征伐,赞理军务,是朱棣的得力谋士,官至王府长史,大小历经十四战,和朱棣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甚至最后,他成为永乐皇帝的心腹重臣,重大的国事决策朱棣多会听取金忠辅国的建议,他虽然不在内阁之中,但却和姚广孝一起,参与到了很多大事的裁决之中,可见他在朱棣心中的地位之重。

    因此他的一句话,让朱棣沉默了下来,他不能不考虑这个老伙计的意见。

    但是事情并没有完,王朝终究还是需要一个太子的,毕竟在那个皇帝平均寿命都不长的年代,朱棣也说不好,自己哪一天说不定就起不来了,这种事情还是不能拖的。

    于是他秘密找了许多的大臣,诸如黄淮、尹昌隆等人。

    问文臣,那自然是不用说的。就算不从皇帝本身,之前严涯说的那个方面去考虑,他们也都是立嫡长的忠实拥护者,更何况太子尚文,和他们是一路人。

    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服朱棣。

    直到解缙的出现。

    此时的解缙,是内阁七人组之一,算是朱棣的心腹。

    话说朱棣登基之后,很快便组建了自己的内阁,帮助处理事务,前面的黄淮二人,便是内阁中人。

    解缙便是在那个时候入了内阁,而且他不仅是阁臣,还是永乐大典的主编之一,地位仅次于总览全局的越国公严涯。

    大典在朱棣心中的分量不需多说,他能成为严涯以下地位最高之人,可见朱棣还是很宠幸他的。

    而当朱棣找到他的时候,他的第一句话,也是说朱高炽仁厚,该立他为太子(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朱棣面无表情。

    因为已经不是第一个文臣这么说了,他已经有些免疫了。

    现在的情况就是,勋贵基本支持朱高煦,而文臣都站在朱高炽一边。

    勋贵不善言辞,再加上自己本身也是倾向于朱高煦,没什么好说的。

    文臣们倒是一个个巧舌如簧,但是说来说去,也就是立嫡立长,世子仁厚那一套,他听得可太多了。

    问自己的心腹严铿,这小子平时挺活跃,和朱高煦走得也近,这次却反而一反常态,支持起朱高炽来,倒是令他大跌眼睛。但是问起理由,还是那套嫡长的说辞,没有半点新意。

    这还用你们说吗?我当时起兵的时候,伱以为我了解的还不透彻?我要真是因为这个,我还来问你们干嘛?

    唉。他在内心叹了一口气。

    其实他也是知道,大明朝是真的经不起折腾了,朱高炽治国还是很有一套的,让他来,肯定比朱高煦强。但是他的内心,就是很偏向朱高煦,想让他来继承。尤其是看见他,好像看见了曾经的自己一样。

    这般问,其实也是想找一个人,能够彻底地说服自己。

    可惜这帮文臣实在不中用,看来解缙也不例外。

    朱棣默然片刻,就要挥手让他退下。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个时候,解缙出乎意料地放了大招。

    只见他猛然从座位上起身,跪倒在地,叩头之后,紧紧盯着朱棣的眼睛,口中说道:

    “好圣孙!”

    朱棣怔了一怔。

    他的脑海里,回想起了那个早慧的孩子,不仅聪慧过人,还相貌可爱,深得他的心思,朱高炽不多的宠幸之中,有一大半是占了他儿子的光。

    想到这个孩子,朱棣的脸上,也不由地露出了笑容。

    他点了点头。

    解缙笑了,终于,一切成为了定局。

    永乐元年七月,朱棣正式下诏,册封皇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

    那一天的朝堂之上,朱高煦的脸色阴沉到了极点。虽然被册封为汉王,但是他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喜悦。

    哪怕党羽遍布朝野,他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更恐怖的是,他已经被封到云南,自己的岁数早就已经到了就藩的时候,也就是说,他在南京待不了多久了。

    而一旦离开权力中心,那么他必然将失去最后翻盘的机会。

    必须得想个办法留在京师。

    朱高煦这般想到,他还不打算放弃。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