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岁月文学 > 兴汉室 > 第十九章丨长安惊变

第十九章丨长安惊变

    “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息,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左传·宣公十四年】

    在这乱世之中,想要不费一兵一卒就收回军权,谈何容易?盖顺等人在来时,就已设想过此行必然凶险万分,怎料见到徐荣如此恭顺听命,这让盖顺等人大舒了一口气的同时,愈发佩服起皇帝识人断事之明来。

    其实皇帝之所以这么笃定,并不是因为了解徐荣有多深刻,而是在他后世的记忆中,王允诛杀董卓之后京兆附近并没有什么剧烈的动荡,由此逐一排除推断,才得出这么个结果。

    没想到却让盖顺等人折服,这倒是意外之喜。

    见徐荣如此识趣,盖顺投桃报李,立即将皇帝的封赏也拿了出来,除了拜徐荣为羽林中郎将,还赐封都亭侯,让徐荣大感欣慰。有了徐荣的全力配合,全军三千兵马按皇帝的意思重新分配了部署,全军编入羽林,徐荣仍担负统率之责,盖顺则为羽林监,充做副手,统领骑兵。

    徐荣心知自己虽为中郎将,但真正主事的还是盖顺,所以样样都由盖顺做主,加上这三千人大部分都是盖顺父亲盖勋的老部下,上下配合,很快就整编完毕。集合校场,在听闻董卓伏法,余等不深究的制诏后,众将官士卒更是尽皆高呼万岁,声震云霄。

    徐荣与盖顺站于台上,知道这呼声代表着军心的变动,从今往后,皇帝将重新掌握一支忠心勇武的军队。

    盖顺站在台上,年轻的脸上浮现骄傲激动的神情,仇人当权,他本应碌碌一生,没料到皇帝还记得他先父对大汉朝廷的忠诚,让他担当重任,短短数日又让他做了六百石的羽林监,手握精兵。

    这是前所未有的宠遇,皇帝立志要中兴汉室,混一寰宇,自己在其手下必能光耀敦煌盖氏门楣,就像云台二十八功臣一样!

    想到此处,他深觉责任重大,待山呼结束,便迫不及待的点起刚收服的兵马,往城北开去。

    哪怕他明知吕布此时在城北收揽胡轸等部,哪怕皇帝与王斌曾暗示过不用去城北,但盖顺到底是年轻,没有经历过困难的挫折、领教过上位者的心机,只觉得徐荣面对圣旨都如此干脆的交出兵权,那胡轸即便手握六千兵马,面对圣旨还不纳头便拜?

    至于吕布他即便手上也有制诏,但深究起来,谁的制诏更为正统,还不是一目了然?

    王斌没料到盖顺在收编徐荣部三千人后有些飘飘然,竟然打起了胡轸等人的主意,碍于杨众与杨儒二人在场,他不好明说,只是不断强调军心才安定不久,不宜调动。

    怎奈盖顺主意已定,再加上一旁奉诏监关中诸军的谒者仆射杨众与得封虎贲中郎将的杨儒见盖顺已经名实两得,自己只是空有一个名头,不禁眼红的催促盖顺快快点兵。

    三人一个想超额完成任务,为皇帝多尽一把力,另两人只盯着那看似唾手可得的六千兵权,竟是一概无视了王斌国舅的身份,一意孤行的领兵赶赴城北。

    王斌又是不安又是期待的跟着队伍前去,他本想着吕布再是如传闻中的轻狡,也不至于公然反抗皇帝制诏。可在见到吕布听闻盖顺宣诏后露出的惊怒与不屑的神色后,他就知道,事情坏了。

    尚书台。

    蔡邕身为左中郎将,执掌宫中左署郎卫,在群臣朝贺这样的日子里,自然是一大早就入宫布置了。可今天不知为何,一向看不惯他的王允突然传他到尚书台去,两人在休息用的厢房相对而坐,刚开始还说了些不咸不淡的话,到后来王允索性闭口不言,像是在等待什么一样。

    他忍不住开口问道:“王公!这朝贺即将开始,我肩负宫禁之责,本不该延误至此,若是王公有何要事,倒不如说来。”

    “要事?”王允抬眼看向蔡邕,冷笑道:“你马上就知道了。”

    蔡邕眉梢一抖,突然有了些不好的预感。

    很快,太师府长史刘艾急匆匆的赶来,传告了一个令人惊骇的消息,太师董卓篡逆不法,已被中郎将吕布奉诏诛杀于北掖门!

    初听到这个消息,本跪坐于榻的蔡邕登时挺直了身子,一脸不可置信的看着王允,见王允神色玩味,蔡邕何尝不明白这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政变?

    他没想到素来恩遇自己的董卓骤然被杀,更没想到与自己有私怨的王允将独揽大权,自己在朝堂好不容易借董卓安定下来,今后又要兴起波折了么?

    蔡邕心念急转,既是感怀董卓,又是为自己今后的前途担忧,一时情动,不由感慨出声。

    王允正等着蔡邕犯错,他语气不善,道:“蔡中郎得知董贼死讯,未有欣喜则罢,又何故喟叹?”

    未等蔡邕解释,王允又冷哼一声:“董卓乃国之大贼,杀主残臣,天地所不祐,神人所同嫉。你身为汉臣,世受汉恩,国家危难之时不加报效倒罢了,董贼授首,竟还要为他嗟叹?我看你是食惯了董贼之禄,心里竟连一点忠君的念头都没有了。你这等人,实在是枉称大儒,我若不把你治罪,又将至国法于何处!”

    “来人!”王允知道蔡邕辩才了得,自己敌他不过,在扣下数道罪名后,竟是不给蔡邕任何开口辩解的机会,传唤道:“把他送交廷尉狱,严审治罪!”

    尚书台内端坐的尚书、尚书郎们面面相觑,他们好不容易才消化掉董卓身死的消息,还没来及雀跃,就看见蔡邕被人拖了出去,一时间都不清楚王允和蔡邕在房间里发生什么事了:“王子师!你要借机惩治我,又何必多作饶舌!因言降罪,你所为与董卓又有何区别?”

    王允紧随着走到门口,当着中台诸尚书的面骂道:“解下他的印绶冠带,此等不忠不义之徒,还敢妄议朝廷大臣!”

    这时司徒长史、同郡族人王宏急匆匆的走进尚书台,他面色焦急,似乎带了不好的消息。王允眉头一皱,转身进入内室,王宏也跟着走进,并掩上门,草草行了一礼,便道:“王公,事有变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