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北山经》里出现的何罗鱼是这样记载的:“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与何罗鱼极为相似的,还有《山海经·东山经》里出现的茈鱼:“其状如鲋,一首而十身。”从外观来看,二者并无不同。那么何罗鱼是不是我们现在的乌贼呢?和鲨鱼世界网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胡文焕《山海经图说》认为此鱼“亦可以御火”,还有人认为何罗鱼可以变作鸟。《异鱼图赞》云:“何罗之鱼,十身一首,化而为鸟,其名休旧。”神话学家袁珂认为:“十首一身之姑获鸟,其此鱼之所化乎?”姑获鸟是臭名昭著的恶鸟,有“九头十八翼”,俗称“九头鸟”。由鱼变为鸟,忽而九身,忽而九头,捉摸不定。
多头多身的动物,在《山海经》中并不罕见。至于何罗鱼的古怪形貌,有着更为久远的传统。早在新石期时代的陶器中,就有连体鱼的形象,双连体或三连体的并联结构,传递着古老的神秘气息。它们的出现,或许与图腾有关,后来演绎出吉祥的寓意,得以流布。北魏的石壁雕刻中出现了三鱼共首的图案,后来被称作“三鱼争月”,成为民间流传甚广的吉祥纹样。清末武强年画中有一幅《三鱼争月》,波浪之上,3尾鲤鱼共用一个鱼头,从水面上腾跃而起。“月”即“跃”的谐音,大鱼争相跃龙门,代表了科举时代渴望登第的心境。在大鱼两侧,各有一组小鱼,也是一头三身,学着大鱼的样子在跳跃。这种形象,可以看作是何罗鱼的一脉旁支。
其实,何罗鱼的怪状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有博物君子窥破了何罗鱼的秘密。明代杨慎的《山海经补注》云:“何罗鱼即今八带鱼。”何罗鱼是头足类的章鱼或乌贼。清代王士祯在其《香祖笔记》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今登莱海上三月,何罗鱼始至,味甚美,即宁波之鲞也。”鲞的本意是鱼干,此处的鲞特指乌贼,宁波出产乌贼干在明清时谓之“明府鲞”,王士祯认为《山海经》里的何罗鱼就是乌贼。
乌贼亦称墨鱼,有8条腕足,以及2条稍长的触腕,看上去像是10条腿。何罗鱼所谓的“十身”,只是乌贼的10条腿而已。而八带鱼即是章鱼,有8条腿,在《山海经》的一些衍生图像中,何罗鱼也出现过八身、十身等变体,与乌贼、章鱼等头足类极为接近。这些软体动物的名字里也有个鱼字,却和鱼相去甚远了。
展示着身体奇迹的何罗鱼,当是古人的表述方式与图像再现之间的多重误解,“十身”恰恰隐喻了其身世的众多分歧。
文章推荐: